早在2012年,四川省农家乐接待游客量占全国同类的31%,接待收入占全国同类的38%,产业规模和效益均为全国第一。2015年四川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08亿元,接待游客3.2亿人次,农家乐及以上的乡村旅游经营点3.1万家,带动全省1034万农民就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贡献82.1元。虽然农家乐对四川省乡村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城市扩张和消费需求市场变化,当前以农家乐为主的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各种困境。
作为个人投资的农民,没有规划之远见,不愿在规划上多投入。农家乐缺乏乡村度假与乡村生活体验等高端产品。许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重乡村物质环境,轻乡村文化内涵;重乡村景观生态,轻乡村意象空间。四川虽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但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停留在生产导向观念,我有什么资源就只向游客提供什么服务,以被动经营为主,照猫画虎,千篇一律。缺少专业规划设计与对地方文化的发掘,更缺乏对区域大市场的整体调研与比较,大部分是经营者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来自行开发与建设,其中不乏彼此参照,最终导致所提供的旅游产品雷同,各家产品并无实质性差别,同质化现象严重,彼此之间形成恶性竞争,最后发展为“五缺”:缺规划、缺设计、缺特点、缺吸引、缺收益。
由于市场上的农家乐旅游产品难以凸显主题,又无品牌意识,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差。农家乐最为重要的价值是体验价值,目前农家乐深层次发掘本地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提高旅游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明显不足,现在四川省内大部分农家乐能提供给游客的旅游服务无外乎是农家菜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最主要就是钓鱼和打麻将),缺乏农家民俗文化体验这样的个性化服务,以这样服务为主的农家乐不仅品味低俗,而且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一日游甚至半日游成为绝对主流,新鲜感一过游客就走人。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家并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提升。在乡村旅游方面,从传统的需求:吃、住、行开始延伸到新的追求:游、学、养。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尚未意识到社会需求的转变,也对该如何开发利用民风民俗、乡村文化、自然风光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所以省内农家乐整体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阶段,有待升级转型。
四川省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点是农民在自家宅基地或农耕地上自行投资扩建,相互经营点之间缺乏联系,分散性经营,缺乏资金支持,不成规模,加之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不能保证农村居民的收益最大化的实现,形成乡村旅游碎片化发展态势。
农家乐经营除了因为提供服务项目少、服务功能单一,自身场地、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较差限制缺乏规模效应之外,同时还受到了时间上的影响。因为乡村旅游始终是属于农业,农业就必然会有节气之分,特别是以水果采摘、观赏花卉等完全性时令项目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家乐,易出现极端现象:淡季时难觅游客踪影,处于半停业状态;旺季时人声鼎沸,服务质量与游客体验感都大打折扣。像这样一年之中接待游客人数会出现陡增陡降的乡村旅游经营点并没有充分合理利用好相关旅游资源,是难以扩张其规模的。
作为道教享受、休闲文化发源地,四川有着广泛乡村旅游休闲市场基础。但除了三圣花乡、郸县农科村等少数标志性农家乐(社区)受到政府特别关注,财政投入比较多以外,其他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依靠农民自己筹备,社会资本的投入依然有一定阻碍。由于体制问题,农家乐难以获得社会融资,即使项目做得好也难以迅速扩大。由于政策推进力度不够致发展资金短缺,农家乐规模效益还没有实现。
由于是以农民投资为主,四川省农家乐的经营户组织结构单一,基本上是“老板员工都是自己一家人”的家庭作坊式。由于整个市场对农家乐缺乏监管,许多农家乐都是无证经营。管理服务方式低劣,没有系统规范的服务技术与准则,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管理和运作。
接待设施低端化,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以及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消防、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明显不足。2015年,四川农家乐游客过夜人数占四川农家乐总人数的6.6%,而四川其他旅游过夜人数占四川其他旅游总人数的44.4%,如此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还是低端简陋的生活住宿条件令大多数游客没有过夜的想法。
服务水平低端化,大部分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以本地农民为主体,高素质管理和服务人员不足,缺乏管理和培训。不乏强行拉客、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等现象,游客与农家乐主的交易完全靠口头约定,没有相应的手续制度保证,游客安全与权益无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营无法可依、行业管理部门无章可循。
尽管四川省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曾经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农家乐食品卫生的监管和环境的整治,完善农家乐星级考评、住宿登记、安全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但除了三圣乡、农科村等少数知名度较高的农家乐,地方政府曾投资对农家乐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外,农家乐违章建筑、消防治安隐患、无证经营及超范围经营、地方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治,最后一里地的硬化问题、厕所问题、做饭燃料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影响了游客的心情,缩短了停留时间。
许多农家乐建设项目并没有取得合法的用地指标,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了限制。为了提升服务质量,留住客人,一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在没有取得合法用地手续情况下,开始了违规搭建,当然这些建筑并不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拿到产权证,一旦资金短缺,未取得产权证的房产既不能变现,又不能在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增加了风险因素。在城市扩展改造进程下,无产权建筑也就会被轻易拆除掉,并且没有任何赔偿金,缺少资金情况下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重新开始,许多城市近郊农家乐也就很快消失了。十年前成都市三环路以外十公里范围内农家乐星罗密布,可现在在三环路外二十公里内也鲜见农家乐踪影。
2013年3月6日四川经济日报以“规模效益全国第一,却难掩行业隐忧,四川农家乐缺少特色难留客”为题报道,省内农家乐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对消费市场吸引力急剧下降,反映出市场规模有见顶萎缩迹象,难以进一步扩大。以郸县部分统计资料为例,近年来其发展已遇到瓶颈: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以一日游为主,客源主要是省内游客。从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和一日游人数两个指标看,市场规模有见顶萎缩迹象。
2011年2012年2013年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3.313.412.85一日游人数(万人次)213.75197.67227.84
当农家乐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营者易产生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思想。由于郸县农家乐的优质资产大多属于农家,农家乐经营者收入增加之后部分人开始独自享受优美环境,有的甚至直接将休闲场地变成养狗场。今年已有1家关闭、3家停业。大多数农家乐数年如一日的提供相似的产品,而服务水准甚至因收入增加而降低,在接待高峰时尤为明显。而外来投资一般较早进入,一租就是30年,多为关门休业,不参与到农家乐中来。面临这种情况政府无法加以调控,更难言市场扩张与提升了。
乡村农家乐投入多,税贡少。仅以郸县农科村为例,自1998年以来,政府对农科村投入巨大。为打造这一地区名片,在道路建设、基本设施、生态环境、配套设施和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对此投入超过3个亿。但农家乐尚未纳入旅游或工商部门正式管辖范围之内,当地农户绝大多数都只缴纳有限的包税制税金,税收贡献与投入完全不匹配。当地经营者大部分名义资产都有几百上千万,但纳税有限、承担社会责任太少,这对农科村旅游区之外的其他非旅游地区农户也非常不公平。